「音樂製作人」就像是電影導演兼製片的角色,他的工作是聯繫所有環節與相關工作人員,並監督歌曲生產,還要對音樂風格及成品的品質負起責任,尋找、統合、接洽、關照各階段進度。如果我們要認識「製作人」的真實工作樣貌,得要先從歌曲的生產步驟以及成本說起,大致來說一首歌曲的製作分成三個階段: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前期階段 (詞/曲、編曲、吉他/貝斯、弦樂)
中期階段 (錄音室錄製、配唱和聲、聲音編輯、剪輯、音準校正)
後期階段 (混音、混音房/混音空間、後期母帶處理)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前期階段
詞/曲(行情價3萬以上)
生產一首歌取,首當其衝的就是「詞與曲」,詞曲嚴格來說沒有公定價格,業界一般會用「預付版稅」來支付,「詞」大約每首12,000元;曲則是每首18,000元。所謂的預付版稅就是先把「詞/曲」可能的收益預支給你,當歌曲的收益超過預付的價錢時,創作者就能繼續收錢。
若創作者在業界火紅或是知名度高,他的價碼當然會跟著水漲船高,預付版稅的金額當然也會跟著成長。但也因為創作者從默默無名到大師等級不同,規範較難,因此預付單價超過5萬,甚至10萬都有可能。
編曲(行情價3萬以上)
編曲是甚麼呢?簡單的說,就是大家上KTV飆歌,墊在你歌聲上的背景音樂。一首歌的好壞,編曲占了很大的分數,業界有句俗話:「好的編曲送你上天堂,壞的編曲送你下地獄」就是說一首好的編曲能讓歌曲加分不少,這部份也因為編曲師等級不同,價碼有高有低。
吉他/貝斯(行情價6000以上)
在編曲之中,有些樂器無法被電腦音源或是硬體音源取代,這些月地大多是弦樂類的樂器,偏偏大部分的編曲師都是keyboard手,因此絃樂器的樂手不可或缺,最常見的就是吉他手、貝斯手。樂手的價碼依他們的等級往上增加,從對基本的6000到一首3萬都有可能,當然製作預算充足,也可以請外國的大師來替你彈,但價格方面絕對是天價。
弦樂(行情價3萬以上)
除了基本樂團配置的吉他和貝斯之外,其他的弦樂器樂手的價格又更貴了,更別說要搞個交響樂團來搭配,預算照不同的需求可能會一飛沖天。現在的樂曲製作預算越來越少,如果製作預算不夠的話,有些人會使用虛擬音源,而如果製作預算足夠的話,選擇搭配真正的弦樂,歌曲的質地就能更上一階,弦樂器的價格通常需要分成三個部分:編寫、錄音室、樂手,3萬元以上是非常常見的價格。
中期階段
錄音室(行情價2萬以上)
以台北的錄音室-千萬錄音室為例,錄音室含錄音師基本價格是「1小時2,500元」,錄製一首歌所需時間,最少為「歌手錄製8小時」、「和聲錄製4小時」,加加總總大致上就是錄音時「實際價格」,因為預算的關係,音樂製作人常常也得扮演起「錄音師」的角色,省掉錄音師的費用,這也是為什麼江湖上謠傳一句話:「當錄音師壓力很大,動作不能比製作人慢,不然就沒飯吃了」。
配唱(行情價2萬以上)
所謂的配唱,就像是指導演員演技的導演一樣,配唱就是指導歌手在技巧、情感及詮釋歌曲的工作,當然配唱的價格依老師等級不同而起伏。許多音樂製作人也具備配唱的能力,為了減低預算,製作人自己和演唱者溝通、擔當配唱工作也屢見不鮮。
和聲(行情價8,000以上)
和聲是編曲裡重要的一環,好的和聲能夠讓「主聲軌」不那麼孤單,歌曲的豐富度提高,歌曲也能顯得更為出色。同樣的,和聲的價格也要依照老師的等級和名氣來定奪,近年來歌曲預算降低,背景歌手、和聲歌手往往首先被剃除,前陣子的紀錄片《伴唱人生》就在講述漸漸找不到工作的和聲歌手的故事。
聲音編輯、剪輯、音準校正(行情價3萬以上)
這個部份常使人誤解,以為這是「錄音師」的工作,事實上錄音師只負責錄音,聲音的剪輯、校正工作大多落在音樂製作人身上,因此這裡的預算往往是包含在製作人的費用上。
後期階段
混音(行情價1萬以上)
混音,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「咪歌」,混因的工作內容是將歌曲的每個樂器、人聲的「分軌檔」,進行音量大小平衡,空間殘響、音色處理、聲音的定位,並處理樂器情緒動態。「音訊」或是否讓音軌用特別的硬體處理,來達成製作人想要的感覺,得到最適合這首歌曲的聲音、調整到最完美的狀態。混音師的工作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工作也不一定,所以也有人說混音師跟編曲師一樣,擁有決定一首歌是天堂還是地獄的能力。
混音房/混音空間(行情價1萬以上)
混音室的價格取決於設備及環境。硬體設備的好壞會影響歌曲最後的品質,以千萬錄音室為例,混音室出租的費用為大約為:使用一次2萬至2.5萬元。
後期母帶處理(行情價4000以上)
後期母帶處理常常與混音搞混,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工作。混音師要處理的是:所有的樂器及音軌,如何能讓歌曲達到完美的音量平衡、是否需要加效果來處理。而後期母帶處理則是「混音師工作階段後」所出來剩下的立體聲檔案左、右聲道。大抵來說後期母帶處理是整個聲音的「空間力度」表現的調整,延續製作人、歌手、混音師詮釋的方向,加以強化。一張專輯許多首歌時,每首歌的音量需要平衡,才不會造成聽歌時每首歌的音量不固定。
上列零零總總這麼多個步驟,如果我們用最低報價,再把空間的費用去掉,這樣算起來:
詞曲3萬+編曲3萬+混音2萬+後期母帶處理4千+製作人費用3萬=11萬4千元
原來,完成一首「高品質」的歌曲,成本不容小覷,經過這麼繁瑣的「幕後工程」,每個階段都有不可或缺的專業工作者,許多音樂製作人,同時擁有多項能力,甚至擁有自己的錄音室,能夠自己吸收了成本。大部分的商業歌曲,常常需要在緊迫的時間內完成,音樂的幕後工作者都是用超時工作、生命血汗甚至要發揮特異功能,才能完成作品,製作人除了要確保各階段緊密的合作,還得要把手品質這到大關卡。
這樣講來,一首歌曲的出現這麼困難、要花去這麼多的經費,這樣大家是否對「音樂製作人」感到欽佩了呢?
責任編輯:曾傑